讀書講究緣分,這話一點不假。沒人能讀完天底下的書,就算大家名家的書也沒法讀盡。讀誰寫的書,讀什么樣的書,有時純屬偶然,或者說碰運氣,也就是緣分。我的書櫥里就堆了很多書,有自己花錢購買的,有文友贈送的,加起來有幾百上千冊,大部分都讀過,但有些書卻連封皮都沒翻過,總是給自己找理由,現(xiàn)在沒時間讀,過段時間再說,于是拖著拖著就沒了下文。不過閑暇時也會隨意亂翻,憑感覺捧起某本書翻閱,這里面就存在緣分問題。
眼下正是三伏天,室外驕陽似火,只想躲在屋里享受人造的清涼。于是,坐在書房吹著空調(diào)抬眼四望,目光定格在書櫥上,高興明的散文隨筆集《一葉知秋》(重慶出版社出版)像是期待已久似的闖入我的視線,仿佛在說你難道真把我忘了嗎?高興明我沒忘,《一葉知秋》也沒忘,先前沒讀只是緣分未到,現(xiàn)在翻閱正是時候。加上近在咫尺,伸手可及,便隨手抽出來翻看,讀著讀著就“入了坑”,似乎被吸引住了。
認識高先生已經(jīng)多年,是在工作中邂逅的。過去他長期在政府機關(guān)工作且身居要職,我作為媒體人,曾多次在新聞發(fā)布會上見過他,也曾在私底下有過幾次交流,挺正直爽快的一個人,沒有想象中那種官場人的圓滑油膩。當聽說他也喜歡文學,還數(shù)十年筆耕不倦,心頭便生出好奇,同時生出敬意,畢竟文學的初心不是誰想守就能守得住的。
用高先生自己的話說,每到晚上或是沒有公干的周末,我都會在這個不足10平米的小屋里呆坐著,瞎想著,白天我所見所聞的事情,不管發(fā)生在誰的身上,總會在我的腦海里過濾一次,由此觸發(fā)我必須把它記錄下來的神經(jīng)。時間長了,也就有了很多豆腐干文字。寫作很辛苦,也很清苦。曾經(jīng)有人說過,搞寫作的男人是沒出息的。我從來沒有認為寫作是什么高尚的事情,我寫作只是在自己找不到自己的時候,用干癟的文字來尋找一下自己和這個世界,算是我補拙的一種方式和精神吧。
就這樣堅持不懈地創(chuàng)作,他收獲了屬于自己的精彩。作為一個非專業(yè)作家,他卻是中國作家協(xié)會會員、中國攝影家協(xié)會會員,像他這種“國字號”的雙會員,真還不多見,而且還是多家報刊特約評論員和副刊特約專欄作家、特約攝影,先后在《人民日報》《經(jīng)濟日報》《農(nóng)民日報》等發(fā)表了數(shù)十篇調(diào)研報告、學術(shù)論文和時評文章,出版有紀實文學集《山坳里的輝煌》、散文隨筆集《放飛心船悠悠飄》、《一葉知秋》、《散落的星光》、微電影《黨生》(編劇)、《一萬年黨費》(編劇、總策劃),攝影并編著紀實影集13部(本),發(fā)表各類作品100余萬字,發(fā)表各類照片300余幅(張)。
有人形容高先生的生活狀態(tài)是“日間官場事,夜間激揚文”,無論工作多么繁忙,他在心底始終給文學留了一片土地、一片天空,他在這片土地埋頭耕耘,在這片天空自由飛翔,精心構(gòu)建屬于自己的文學家園,努力讓文學之花開得多姿多彩,開得燦爛奪目。事實上,他的創(chuàng)作體裁和題材頗為廣泛,從報告文學到短篇小說、散文隨筆、詩歌歌詞都有涉足,多以人世間的親情、友情、鄉(xiāng)情和山水人文風光為基點,尤以散文隨筆見長,創(chuàng)作勤奮而又成績斐然。
以眼前這本《一葉知秋》為例,自己閱讀時沒有絲毫不適,甚至讀得津津有味,足見其魅力。正如著名作家黃濟人先生在該書“序”中所言:50多篇文字作品,50多張山水照片,可謂圖文并茂,文在畫中,畫在文里,我是很少看到這樣精美的集子的,讓人眼前一亮。無論是文字還是照片,全都是發(fā)生在作者身上或是身邊的事件,沒有轟轟烈烈的場面,也沒有驚天動地的事情,但就是那些看似身邊的小事,經(jīng)過作者細心的觀察、整理、提煉,卻能引人聯(lián)想、讓人思索,回味無窮,一口氣就能讀完一篇作品明白一個事理。我想,也只有一個有心的人,才會如此細心的捕捉和挖掘,繼而給人以啟迪。
確實,讀《一葉知秋》這部集子,不時讓人生出感動,不時讓人生發(fā)感慨,在作者的筆下,歷史與現(xiàn)實,往事與夢想,憂患與柔腸融合得恰到好處,作者對親情、鄉(xiāng)情、愛情的深厚與執(zhí)著,對祖國大好河山由衷的感情與熱愛,總能觸動你的心弦,讓你心底的某個地方顫那么一下。應該說,作者沒有用語言挑逗讀者,其文風簡樸而又真摯,精煉而又清新,沒有華麗的辭藻,始終是一副親切、樸實的口吻,也許正是這種真摯與樸實,讓人愿意讀下去,而且格外打動人。
關(guān)于親情,作者十分看重。書中開篇便是《我的母親》:“很多年都沒有為母親寫點文字了,老覺得過意不去。昨晚母親又打來電話,說嫩包谷出來了,今年是專門為我們種了一大片糯包谷,也沒有用化肥農(nóng)藥,讓我們抽時間回去吃燒包谷、煮捆包谷、推包谷粑?!比缤页R话?,簡單直接,卻透著溫暖,讓人瞬間想起自己的母親。在《懷念我的父親》一文中作者寫道:“我最敬愛的父親他走了,走的很安詳,很坦然。他說他要去出遠差,別再等他回來。待到山花爛漫時,他會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,為我們喊彩與歌唱?!毖哉Z間透出的情真意切,透出的懷念之情,讓人為之動容?!耙粋€精明能干的人,無疑能勝任老大的角色,而一個懦弱無能的老大,縱是拼上全力也難贏得家人的一聲喝彩。當家中遇到如此重大的事情需要我時,我這個懦弱無能的老大在全家人期望的目光注視下,顯得是多么窘迫無助啊!”在《愧為老大》一文中,作者始終覺得自己有負于父親所托,沒能照顧好弟弟妹妹,那種愛莫能助的情緒躍然紙上。
關(guān)于鄉(xiāng)情,作者在《憶念山村的炊煙》一文中寫道:“我老家是在一個大山溝里,當年,雖然那里交通很不方便,經(jīng)濟也很落后,但在我小時候的印象里卻依然是美麗的。因為那里的人很純樸,加之那個時候的我,也根本不知道山外的世界到底有多精彩?!边@其實也是我們很多人曾經(jīng)的鄉(xiāng)村記憶,偏僻落后卻依然美麗,讓人懷想。關(guān)于愛情,作者在《思念》中僅用了百來字最經(jīng)濟的筆墨,卻記述了夫妻分離與海峽兩岸團圓的期盼:自從那個帶血的球從西山落下,男人在村頭被帶槍的男人帶走,你就把思念揣在心窩兒里,讓悠悠的海風,拉得很長很柔。于是,在每一個月缺的夜晚,你夢見了在那邊岸上的男人。那盈盈的相思淚,還有、還有那月圓下的凝重。
作為曾經(jīng)的軍人,作者自然不會忘卻自己的軍旅生涯,于是,他寫下《追憶我的當兵旅程》一文,想著自己當年入伍的時光,想想多年分別的戰(zhàn)友,他的視線開始模糊;作為中國人,沒人能忘卻汶川大地震的悲壯與震撼,作者也不例外,他寫下《悲壯的紅五月》一文:“當?shù)卣鸬挠嗖ㄟ€未散去,當災區(qū)的余震仍在繼續(xù),共和國的總理,第一時間趕赴災區(qū),趕赴現(xiàn)場……他在廢墟上親切的身影,他在血泊中急促的呼喚,都感動著每一個中國人,也震撼著全世界?!边@無疑是對中華民族精神的頌揚,是對中國抗震救災精神的歌唱。
當春天來了,作者寫下《春游》;當冬天來了,作者寫下《我愛冬天》《雪花》《隆冬話梅》;春節(jié)回鄉(xiāng)下,作者寫下《又見老家下瑞雪》,還寫了《種玉米的土家人》……人活著總有些感悟,于是作者寫下《人啊,活在這世上不容易》,又寫下《把心情放平過日子》……為了調(diào)節(jié)心性,作者游歷革命圣地延安寫下《我心中的圣塔》,游歷偉大領(lǐng)袖毛主席的故鄉(xiāng)寫下《韶山紀行》,游歷西藏寫下《八月,親吻拉薩》,還寫了《游南陽武侯祠》《大同印象》《感受崇明島風光》《旅美日記》……作者似乎從未停止過向前奔走的步伐,也從未放下過手中的筆。
正如高興明在本書“后記”中寫的那樣:人在旅途,須急速奔跑,若漫不經(jīng)心,終將一事無成。我始終處在一種急行軍的狀態(tài),去追趕人生,走屬于自己的路,觀屬于自己的景?!兑蝗~知秋》這個集子的每一篇作品就是我的親眼所見、親臨所境、內(nèi)心所想。也許它們都不成系統(tǒng),但我記錄下來的是我的勤奮和努力,是我對這片土地的摯愛和對這個時代的歌唱。(何軍林)
作者簡介:何軍林,重慶科技報編委、《巴渝文學》主編,中國詩歌學會會員、中國散文學會會員、中國大眾文學學會會員、中國自然資源作家協(xié)會會員、重慶市新聞媒體作家協(xié)會理事。